故事大全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古诗文

古诗文

《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》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

2024-09-24古诗文
“《汉妖赋》解读推荐学位:鲁迅《孔乙己》原文及赏析推荐学位:韩耀福原文的注释与翻译推荐学位:七一讲话的主要内...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

《汉妖赋》解读

推荐学位:

鲁迅《孔乙己》原文及赏析

推荐学位:

韩耀福原文的注释与翻译

推荐学位:

七一讲话的主要内容

推荐学位:

与个别公司的租赁合同

推荐学位:

相关建议

103010孟子文言文注释翻译

在学校,每个人都知道一些文言文,不是吗?文言文,也就是用文言文写的文章,也就是古代文言文作品和历代模仿的作品。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。以下是边肖精心编撰的《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》《孟子文言文》原注释的翻译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作品简介

《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》,来自《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》,代表你站在正义和仁爱的角度,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;违背道义,就会被孤立。本文对“天气”、“地理位置”和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”进行了比较,使之递进。论证了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道理。

作品原文

1不如地利2,地利不如人和3。

三里之城为4,七里之国为5,环为6,攻为7、8。如果丈夫处于9环10攻的位置,就会有11个赢家。但是,如果不赢,12天还不如13个名额。

城池不太高,池子不太深,军事革命不太强,米谷不太多,委员会20和21比22,意思是24个地方不如人和。

所以25、域26人不取27境28、固29国30不担风险32山涧31、天下不会占便宜34兵33天。得到道帮助的超过36人,迷失方向的37人不到38人。丧偶到39,亲戚到40。多帮助41到42,世界就跟着43。44天,天下45顺,亲人46攻。所以47位先生中有48位不会打,49位会赢。

词句注释

1.天气: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。

2.地理优势: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。

3.和谐:指的是人心的统一。

4.三里城:方圆三里的内城。城市:内城。

5.郭:外城。一堵建在城外的墙。

6.环(hun):环绕。

7.取代这座城市。

8.And:连词表示转折。

9.老公:一句话第一个字不翻译。

10.And:连词是递进的。

11.气候条件:指有利于进攻和战争的自然气候条件。

12.是的:这个。

13.还有:表格判断语气,“是”。

14.城不高:城墙不高。没有:没有。

15.水池:护城河。

16.军事革命:泛指武器装备。士兵,武器;皮革、盔甲、用于个人防护的盔甲等。

17.健力:强而优。李:好极了。

18.米谷(s):谷物。

9.更多:充足。

20.佣金:废弃。

21.然后呢

22.走:离开。

23.指:代词,表示“市”。

24.是:代词,哪个

25.所以:所以。

26.域:这里用作动词,表示限制。

27.凭借:凭借。

28.边界的界线:划定的边界线。密封,划界。边疆:边界,边疆。

29.坚实:巩固。

30.中国:国防。

31.山溪:山川河流。

32.风险:危险的地理环境。

33.魏:魏父。

34.对:靠,靠。

35.葛冰:原意是“武器和盔甲”,比喻“力量和军事”。

36.得道者:实行“仁政”的君主。人,什么,这里指的是君主。陶,正义。下同。

37.离经叛道:不实行“仁政”的君主。

38.寡妇:很少。

39.达到极致。

40.河边:通过“反叛”,背叛。

41.智:就是“到,到”的意思。

42.To:意思是“杆子”。

43.顺:臣服,服从。

44.凭借:凭借。

45.就是:取消了主谓之间的句子独立性。

46.亲属:内部和外部亲属,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。

47.所以:所以。

p>  48.有:要么,或者。

  49.胜:取得胜利。

  原文

 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  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
  白话译文

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,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,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,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方圆三里的内城,方圆七里的外城,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。包围着攻打它,必定是得到了(有利于作战的)天气时令,这样却不能取胜,这是因为(有利于作战的)天气条件比不上(有利于作战的)地理形势。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,粮食不是不充足,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,这是因为(有利于作战的)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上下团结。所以说: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,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,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,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。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。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,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。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,天下人都归顺他。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,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,所以君子不战则已,战就一定胜利。

  创作背景

  选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,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。但当孟子出生时,他的家族已趋没落。春秋晚期的大混乱,使他们的.家族渐趋门庭式微,被迫从鲁迁往邹。再以后历事维艰,到孟子幼年时只得“赁屋而居”了。孟子父母的状况,今已不可考。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,与母亲过活。为了孟子的读书,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,一怒断机。孟子从40岁开始,除了收徒讲学之外,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,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,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。孟子继承了孔子的“仁学”思想,提倡“以民为本”,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孟子反对兼并战争,他认为战争太残酷,主张以“仁政”统一天下。孟子“仁政”学说的理论基础是“性善论”。孟子说“侧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,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。

  作品鉴赏

 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。孟子提出三个概念: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,层层推进。

 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。中间两个“不如”相连,表示了递进关系,一个比一个重要。这样提出论点,更显得观点鲜明。

  第二段,论证“天时地利人和”。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,比较“天时”于“地利”的重要。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说明城小而难守;“环而攻之”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,占有战斗的主动权;“而不胜”说明攻方失败。战斗会以弱者胜、强者败告终,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,是因为在“天时”上占了优势,但守方可凭借“地利”进行抵抗;攻方久攻不下,军心涣散,必然失败。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“天时不如地利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。

  .第三段,论证“地利不如人和”。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,比较“地利”与“人和”的轻重。“城高”、“池深”、“兵革坚利”、“米粟多”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“地利”条件,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。但结果却“委而去之”,原因就在于内部不“和”,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,反被虽无“地利”而有“人和”的攻者战胜,这就有力地说明了“地利不如人和”的道理。

  第四段,作者用“故曰”二字,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,展开论说。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“域民”、“固国”、“威天下”不能仅靠“天时”与“地利”的条件,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“人和”的重要性。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这个论断里。这里所说的“道”,就是“仁政”。这个论断指出了“人和”的实质。接着又进一步推论,指出“寡助之至”会众叛亲离,而“多助之至”则天下归顺。一反一正,对比鲜明。最后以“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”作结,将“人和”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,深化了文章的中心。

  文章脉络清晰,结构严谨,气势通畅。

  写作特色

 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。从文章末端看,孟子虽反对战争,却多次提到战争。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,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“仁政”主张。

  文章析理精微,议论恢宏,气势奔放,阐明引申层层深入,逻辑性很强;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,使文章语气强烈,具有说服力。

  作品评论

  现代作家钱念孙: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说,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”把“人和”放在“天时”“地利”之上的崇高位置。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,主张“和”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。

 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:“民和为贵,贵于天地,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。”

  宋代学者李涂: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首章起句,谓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下面分三段,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,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,第三段却说人和,而归之“得道者多助”,一节高一节,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。(《文章精义》)

  作者简介

  孟子(约公元前372年~约公元前289年),名轲,字子舆,邹国(现山东省邹城市)人,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,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。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,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。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、行仁政;在学说上推崇孔子,反对杨朱、墨翟。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。自中唐的韩愈著《原道》,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“道统”的人物开始,出现了一个孟子的“升格运动”,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。孟子师承子思(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),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与孔子并称为“孔孟”。孟子曾仿效孔子,带领门徒游说各国。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,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。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